中医从风邪论治变应性鼻炎的思路
北京扁平疣正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3030.html

御风堂医事第33期

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暖风拂面,花粉飘散,变应性鼻炎不期而至。谁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后,会不会喷嚏、流涕?

变应性鼻炎(alllergicrhinitis)(AR)是一种由IgE介导的,针对环境过敏原的鼻粘膜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流涕、鼻塞、鼻痒、喷嚏等。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世界各地均很常见,其全球发病率达10%~25%,并且患病人数仍在逐渐增加[1]。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报道很多,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与优势。AR的基本病理是:①鼻粘膜的高反应性,导致鼻痒、喷嚏;②鼻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多,导致鼻塞、流涕。

中医虽无“变应性鼻炎”之病名,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嚏作于声也。”的描述包括了变应性鼻炎流涕、鼻塞、鼻痒、喷嚏四大主症中的3个症状(涕、痒、嚏)。因此,现代中医认为鼻鼽包括现代的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窦炎及血管舒缩性鼻炎[2]。《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对“鼻鼽”的定义为:因禀质特异,脏腑虚损,兼感外邪,或感受花粉、粉尘及不洁之气所致。以突然或反复的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直接将鼻鼽视为变应性鼻炎。

传统中医对鼻鼽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认识:①寒邪为患,如《诸病源候论》:“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证治要诀》:“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②热邪为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涕鼻塞,遇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致密,热气怫郁,而病愈甚也”。③风邪为患,如《古今医统》:“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

现代中医认为鼻鼽包括变应性鼻炎,传统中医自古就有关于风邪与鼻鼽的论述,现代中医临床研究也显示风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药物[3]。这些都提示我们中医的风邪与风病理论可能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变应性鼻炎(鼻鼽)病位在头部、鼻窍、粘膜;发作时来急去速,变化快;临床表现以痒(上颚、耳内、眼)、肿(鼻粘膜),可伴荨麻疹(皮肤);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为多等特点,与风邪致病特点(易伤阳部、肺脏;善行数变;四季均有、春季为主;易合它邪为患)、致病部位(皮肤粘膜、头部、孔窍)、症状特点(急、痒、肿)基本吻合,可见从风论治变应性鼻炎(鼻鼽)是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蝉蜕对机体免疫功能和变态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4]。辛夷所含挥发油,具抗组胺和抗慢反应物的作用[5,6],辛夷挥发油对大鼠、豚鼠实验性过敏性鼻炎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缓解和减轻鼻部鼻痒、喷嚏、清涕症状。②改善局部黏膜的充血、水肿。③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润。④降低肥大细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润[7]。防风有抗过敏(抗Ⅰ型变态反应)[8]、抗炎作用[9]。白芷有抗炎(减少TNF-α的分泌)[10]、抗过敏作用[11]。金银花提取物(LTE)能抑制炎症过程中PGE2的合成或释放。提示LTE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OX-2的活性,进而阻滞炎性介质PGs的合成与释放有关及组胺、5-HT的合成或释放,从而发挥其类似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抗炎作用[12]。连翘果壳水煎剂、大孔树脂吸附物及连翘多酚具有显著的抗炎、解热和内毒素中和作用[13]。上述常用风药具有的抗过敏、抗炎等作用,证明中医用风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是有药理学依据的。

我根据变应性鼻炎(鼻鼽)病位(头部、鼻窍、粘膜);发作(来急去速,变化快);症状(痒:上颚、耳内、眼;肿:鼻粘膜)等特点,结合既往中医风病理论研究[14]总结的风病特征:四部位(皮肤、头部、关节、孔窍),八特征(急、动、痉、瘫、痒、麻、痛、肿)及临床用风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的经验提出:变应性鼻炎(鼻鼽)属中医风病范畴;外感风邪是主要病邪,寒、热是兼夹之邪或变化所生之邪;风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鼻鼽)的关键药物。并根据临床实践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推断:风药具有的“祛风止痒”功效可能减轻或阻断鼻粘膜的变态反应,达到止痒、止嚏的目的;“祛风胜湿”功效可能减轻鼻粘膜水肿、减少分泌,起到止涕、通塞的作用。风药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蕴含的这些潜在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有可能为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张晓阳,李颖,连增林.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的思考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18:-.

[4]马世平.蝉蜕的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4(8):

[5]韩双红.两种辛夷药理作用比较.中药材,,13(9):33

[6]周大兴.辛夷油抗慢反应物质及其他抗过敏作用研究初报.中草药,,22(2):81

[7]熊天琴,秦旭华,庞 龙,等.辛夷挥发油对实验性过敏性鼻炎的作用.中医药学刊,,24(6):

[8]陈子, 李庆生, 李云森,等.防风与刺蒺藜抗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中成药,,29(9):.

[9]葛卫红,沈映君.荆芥、防风挥发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5(1):55.

[10]姜英子,吕惠子,全哲山,等.白芷对败血症性休克小鼠的保护作用.时珍国医国药,,17(12):.

[11]涂兴明,吴康郁,熊 颖.白芷挥发油抗过敏的实验研究.海峡药学,,20(3):45.

[12]崔晓燕,王素霞,候永利.金银花提取物的抗炎机制研究.中国药房,,18(24):.

[13]胡竟一,雷玲,余悦,等.连翘的抗炎解热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3(3):51

[14]张晓阳.论风病(症)的临床特征.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4(6):73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ca.com/hnxbdyzd/14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