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的”发言人吕新华离任或因眼疾(图)
因“你懂的”、“任性”、“铁帽子王”等诸多金句走红的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吕新华离任,早在一个月前,政知圈(ID:wepolitics)就得悉他的眼睛不是太好,恐怕不再担负发言人。没想到,消息公布的还是快了些。
行将接任他的是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他曾是党的10八大的发言人,而且他曾在国务院办公室任副主任多年。“过去的10几年间,王国庆主任本身就是我国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推行这1进程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的院长董关鹏说。
“他也是很多发言人的老师。”董关鹏说,王国庆主持了过去10余年几近所有国家级的发言人培训工作,并应邀兼任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名誉院长。
今天,政知圈(ID:wepolitics)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才能成为1名成功的发言人呢?
养成成为发言人要过哪些关?“两会的系列发布会都从政协的发布会开始,这个第一场最受关注、也是最不容易。依照往年的惯例,准备工作通常在元旦前后就要开始了。”从事发言人制度研究和培训工作近15年的董关鹏教授表示,面对每场发布会,任何发言人及其团队都要经过认真准备,不管是部委的专业发言人,还是“集大成式”的政协发言人。
业务关“口径库”和“标题句”“首先是研究,所有发言人都会从研究开始。那就是要研究人民关心的、媒体关注的、发言人想说的,需要3者的整合。”董关鹏说。他认为,大量的准备不是为了辞藻的华丽,而是为了信息的同享,能够让发言人所说的使媒体理解、公众明白、人民放心。
曾在发言人团队工作的张静(化名)告知政知圈(ID:wepolitics),为准备重大事件、活动的发布会,发言人的团队会提早搜集舆情,备好“口径库”,并随时更新。对一些年纪较大的发言人,将“口径库”烂熟于心其实也很辛苦。
董关鹏告知政知圈(ID:wepolitics),几近所有的发言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都会锁定重点内容,并为此重点准备一些背景和事实资料,包括数字、实例、细节等,有经验的发言人还会专门提炼和归纳一些琅琅上口、易于诵记、形象生动、让和大众印象深入的“主题句”来备用。董关鹏认为,发言人不可避免的会在发言中保存一些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因人而异的特点。
张静说,举行一场发布会的目的并不是只是为了“你问我答”,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出发布者想要传递的核心信息,因此要在口径中嵌入标题句,并要求发言人在发布会中反复提及这些要素。“媒体的报导1出来,发现有很多用了事前设计的标题句,我们就会很开心,由于这是一场发布会成功的标志之一,而且这样也可以避免媒体自己取标题、断章取义”。
据董关鹏泄漏,准备阶段,有的发言人还会针对有重大关心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请专家讲课,比如曾担负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的赵启正,就曾请经济专家来解读有关问题。
沟通关和同事沟通,和交换一个好的发言人一定是一个好的沟通者。张静说,一个单位的发言人一般是或宣扬部门的负责人,他(她)每天要面临的重要工作就是和其他业务部门的人密切沟通,会商口径,才能使自己上台前胸中有料,心里不慌。而且,事前沟通过,也不会使自己的回答让业务部门不满。
像“两会”这样重要且综合性的发布,需要提早从各个部委了解各个领域的口径。这个工作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是沉重,由于每一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并不是1两个就能解决问题。
除和相干部门沟通,发言人还要多多和交换,熟习每家媒体的关注点,“有一些非常熟习的,1见到他们举手问甚么问题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演练关重大发布会要正式演练3四次张静告知政知圈(ID:wepolitics),为了一场重大发布会,光是正式演练就要进行3到4次。在重大发布的演练中,发言人拿甚么文件夹,戴甚么领带,乃至做甚么手势,都会有设计。“一切细节都要关注到,拿着装来讲,男发言人的着装比较好说,如果是女发言人,我们一般都会事前通知发布会的背板色彩,以避免和服装撞色。”
有些发布会的发言人是重要领导乃至是一把手,但是在演练当中,面对假扮成乃至是外国的工作人员的尖锐问题,也难免“没面子”。规定说3分钟,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说的时间太长了还会被无情打断,这在一般的会议讲话中可是从来没有过的。被请来“观战”的资深专家、发布经验的领导也会很不客气地指出毛病,“对这些意见,发言人都要虚心接受,脸皮厚一些,不能挂不住。由于这些演练都是为了确保发布会现场不掉链子。”张静说。
现场答不上来怎么办?“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到了现场90的问题都已可以应对。”张静说,相对长时间从事这1工作的业内人士来讲,在发布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在发言人的掌握当中,就是说事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前都有准备,现场最大的变量其实是发问的角度。碰到熟习的领域,刁钻的角度,发言人要熟练掌握“搭桥”的技能,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答问改变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对媒体提出的“负面”问题,发言人不能够重复该问题,而且需要将其转为“正面”的回答,即发言人所在机构希望向公众转达的内容。
曾任北京市环保局发言人的杜少中告知政知圈(ID:wepolitics),由于平时对工作和舆论关心已非常了解,基本很少出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如果遇见自己没有听说过的情况,也不要顾左右而言他。如果他问一个具体情况,可以告知他原则作为参考;如果他提一个模糊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儿来说明。“这样可以有助于向公众传播,不会造成你不说他非问。如果确有必要,事后可以给予帮助作出充分的解读。”
忌讳发言人不能做甚么?从发言人岗位上退下来的杜少中,现在也在从事发言人的培训工作,在他看来,发言人需要媒体素养、专业素养和作人的基本品质。
“不能说话不负责”
杜少中认为,发言人干的是传播的事儿,首先对媒体要有开放的态度,同时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要负责,不能做不符合身份的事儿,这就是媒介素养。
2009年,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必备的6种能力,其中第六条就是“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自此这个第六项能力的培养成为领导干部在各处学习的必修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每一年迎来数千受训学员中,其中不唯一发言人和宣扬工作者,还有各级党政一把手和来自国防、教育、政法等单位非宣扬岗位的人员,他们既包括高级干部也有来自最基层的普通公务员,他们有的而来自中央单位,有的来自地方县镇。
杜少中在培训中发现,一些学员不从事宣传工作,就抱着“最好别轮上我,别让我接受采访”的心理,但是他认为,在现在的时期,任何人都是自媒体,公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记录下来,从而对其所在机构产生影响。
杜少中说,作为发言人、公务人员,不能只是接收采访,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发声,比如他自己在环保局工作时就已开设了微博。
“不能一问三不知”
“不能一问三不知。”杜少中说,发言人不是专门为了“服侍”而准备,而是为了回答公众心中的问题,和发言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公众科学的结论。杜少中说,发言人必须非常熟习自己的工作,所作的和所说的要一致。
熟习发言工作的张静表示,单位的发言人平常一定离不开听领导的会议,“必须掌握政策和音调,对外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表态的底线,底线之上可以有自由发挥。”
董关鹏告知政知圈(ID:wepolitics),媒介素养可以后天培养。从国家部委的发言人来看,主要分三种:第一类别的发言人,既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也是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宣传工作主管领导,比如国家卫计委的发言人毛群安;第二种别的发言人是该部委宣扬部门的负责人,但不一定是本行业专家,在他们的发布会上,他们更多的是担负主持,同时约请所在部委司局的负责人来共同发布与解读。第三种类型的发言人,是精通所在部委业务的专家型领导,但是没有从事过专门的宣传工作。
董关鹏说,第三种发言人,在熟习业务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与媒体的相处与互动后,一样可以成长为非常优秀的发言人,“比如国家统计局的发言人,历来都是经济学家出身。”
“不能推辞”
杜少中认为,发言人必须要有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必须要诚信,“而且1有事儿就想推辞的态度是不对的。”
他说,有时一些人会问与自己工作不是十分相干的问题,这时候如果先说明自己的见解再告知他此事归谁管,效果就比1句“无可奉告”要好很多。
董关鹏认为,无论是政协大会还是平时任何单位的任何一场发布会,如果发言人遇到确切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就应当简明而照实告知“不知道”,并表达在会后会协助找到答案的意愿,“我们的培训历来不会训练发言人巧言词令或不懂装懂。真诚是优秀发言人共同的为人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