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开始降温了,好多小朋友出现反复流鼻涕、打喷嚏,家长们都困惑了:宝宝到底是感冒了还是有鼻炎啊?
01
如何区别过敏性鼻炎和感冒?
普通感冒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感染,鼻涕颜色为白色或者黄色,通常伴随发热、咽痛、咳嗽等感染症状,冬春季高发,病程一般1周左右,很少超过2周。
过敏性鼻炎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出现的一种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鼻涕颜色为清水样,无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多数伴随鼻痒、眼痒,季节性发病(花粉季节)或者常年性发病(尘螨、动物皮屑),病程大于2周。
02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儿童过敏性鼻炎已成为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发病率高。儿童过敏性鼻炎,也称儿童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比如花粉、螨虫等),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
大多数变应原为吸入性变应原,室内最常见的是以尘螨、蟑螂、动物皮屑、霉菌;室外最常见的是花粉。研究发现,在18月龄的宝宝中即有尘螨过敏导致的过敏性鼻炎。
03
过敏性鼻炎会遗传吗?
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会增加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如果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孩子发生过敏性鼻炎的风险会增加3.44倍。如果孩子有过敏史,如对动物毛发、螨虫等过敏,那么发生过敏性鼻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04
过敏性鼻炎有哪些表现?
儿童过敏性鼻炎典型的四大症状为: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婴幼儿常见鼻塞,可伴随张口呼吸、打鼾、喘息、喂养困难、揉鼻揉眼。学龄前期儿童以鼻塞表现为主,可伴有眼部症状和咳嗽。学龄期儿童以清水样鼻涕为主,可伴有眼部症状和鼻出血。
此外,过敏性鼻炎的儿童还可能有以下表现:
1.“过敏性黑眼圈”或“熊猫眼”:指下眼睑由于慢性充血变黑,黑色的深度与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过敏性敬礼症”:指患儿为缓解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的动作。
3.“过敏性皱褶”:指患儿经常向上揉搓鼻尖导致外鼻皮肤表面出现的横行皱纹。
05
过敏性鼻炎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由于儿童过敏性鼻炎症状易与普通感冒混淆,很多患儿发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甚至部分家长会有这样的误区,过敏性鼻炎只是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可以不用太在意,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对的。
过敏性鼻炎持续或反复的发作,可能会导致小朋友呈现出特殊的面容,也会对小朋友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比如睡眠受影响、疲倦、做事/学习能力降低、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抑郁、烦躁等。此外,部分过敏性鼻炎还会伴随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特应性皮炎等。
06
过敏性鼻炎相关的检查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诉表现,需要警惕过敏性鼻炎,若父母患有过敏性疾病,更应高度怀疑,应及时就医。
目前推荐皮肤点刺试验辅助诊断儿童过敏性鼻炎。对于孩子较小或不能进行皮肤点刺时,可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此外皮内试验、鼻分泌物检测等均可为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但需注意,检测前2周内如果有服用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的话,可能会影响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不受药物的影响。另外,婴幼儿皮肤点刺或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阴性率较高。
07
过敏性鼻炎如何防治?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防治需根据严重程度采取阶梯治疗模式,防治方法包括:
1.避免接触过敏原: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需要防治结合,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避免接触或尽可能少接触过敏原能起到杜绝源头的作用。比如发现患儿对花粉过敏,就尽量不要去花园等类似场所;对动物皮屑过敏,家里就不要养宠物;对螨虫过敏,定期使用除螨仪器;对霉菌过敏,居家湿度不超过60%。
2.鼻腔冲洗:鼻腔盐水或者海水冲洗是一种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可清除鼻内刺激物、过敏原和炎性分泌物等,减轻鼻粘膜水肿,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3.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物(分口服和鼻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糠酸莫米松、糠酸氟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减充血剂等。
4.其他:中药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
08
使用鼻用激素会有副作用吗?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对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均有显著改善作用。鼻用激素可能会引起的鼻粘膜不适、鼻腔干燥、刺痛或出血,为了防止出现这些不适表现,喷鼻时不要朝着鼻中隔喷,要向鼻孔里面喷,并按照医生建议的频次和剂量用药。另外,有些家长还担心使用喷鼻激素会对小朋友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其实鼻用激素通过鼻粘膜吸收,局部作用为主,体内含量极低,影响非常小,相对于过敏性鼻炎对孩子的影响不值一提。
另外,需提醒家长,鼻用激素需医生通过判断过敏性鼻炎的严重程度来指导用药的疗程,并且待症状缓解时逐渐停用。
THE
END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学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年3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医师朱盛建
向龙儿科工作室
大象医生,陪伴宝宝成长的朋友
扫码咨询大象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