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针行揿针配合毫针中药治疗过敏性

针行揿针发明人、江南针灸名家张大同主任医师

目的:本文系统研究针刺、中药、穴位埋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本文为探讨鼻翼穴埋针与针灸治疗AR的临床疗效,分两部分对AR和进行了理论与临床研究。为针刺、中药、穴位埋针三者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及评定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鼻鼽的诊断标准。对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针刺结合中药组)、对照2组(单纯中药组)。

针刺:印堂、山根、迎香(双)、合谷(双),常规针刺,采用印堂透山根,直刺迎香,诸穴行快速捻转手法,使额部、鼻部出现明显酸胀感,;合谷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在得气的基础上,迎香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合谷穴采用泻法,以大指和食指的指腹部向右捻转针身,即大指向后,食指向前,行捻转泻法;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一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埋针:鼻翼穴进行埋针治疗,采用针行方便揿针,针身长约0.2~0.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皮肤严密消毒后,就可进行针刺。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并固定。留置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热天一般留置1~2天;冷天可留置3~7天,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一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中药:应用辛夷清肺饮酌加减,苍耳子12g、鱼腥草30g、鹅不食草20g、麻黄9g、僵蚕12g,若喷嚏多者,加蝉蜕10g、乌梅12g。头胀痛者,加蔓荆子10g、白蒺藜15g。据患者体质之不同,剂量亦随之不同。每日12g,分3次一包4g饭后温水冲服,连续服用4周,一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

疗效判定: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记分的总合,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为无效。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对三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症状记分和体征记分,观察三组的疗效差别。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与病程之间的关系。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体征分级、症状分级、症状评分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患者治疗前体征分级、症状分级、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体征分级、症状分级、症状评分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喷嚏症状,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鼻涕症状,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鼻堵症状,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鼻塞症状,治疗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临床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对照1组临床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5%;对照2组临床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0%。经过半年后,治疗组临床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3.7%;对照1组临床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1.1%;对照2组临床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57.9%。疗组疗效仍然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

结论:埋针、针刺、中药三种方法结合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可显著提高临床显效率,而且在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上也要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更能保持疗效的持久性。证实了以宣肺开窍为治疗原则,选取相应的体穴和埋针,采用针、药、埋针方法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一、《方便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方便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方便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方便揿针》即时疗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

二、揿针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简介

1、揿针的适用应用范围:可用于中医、针灸穴位治疗

2、揿针的法则及关键

⑴、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③、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⑵、揿针针刺治疗疾病选用穴位法则

①、局部取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痛点”或“不适点”,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取穴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②、循经取穴:按照人体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按照经脉循行路线,选择合适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即常说的“通经疏络”。循经选穴,表里兼顾,整体辨治,标本兼治。

更多资讯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ca.com/hnxbdyyf/14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