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太太因鼻窦炎发作输液,不想小孙子学医生的动作,竟然往奶奶输的吊瓶中打入脏水,致使奶奶血压下降,生命垂危,被送入ICU抢救。这是在家输液药物被污染导致的,在医院其实也存在输液反应。
17年7月份,我老妈因为椎管狭窄住进本院骨伤科,住院期间,遇到药物输液反应;所幸处理及时,无恙。
作为医护人员,发自内心不愿意病人出现输液反应;毕竟存在诱导病人基础病恶化,会带来生命危险。
输液反应常见原因:
一、药物因素
1、液体、药品质量品质不过关
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被污染,输液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输液器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近年来GMP加强实施力度,避免了很多原料污染或生产过程中污染的情况,以及消毒不彻底出现的质量问题。但搬运、储存、使用过程当中,若出现碰撞出现小裂纹,以及液体瓶口松动漏气造成微生物污染,也发生输液反应。
2、微粒迭加引起的输液反应
联合用药导致不溶性微利增多,增加输液反应的概率。输液器、注射器、操作不当等也是引起微利迭加的原因,比如:粉针剂溶解不全、配制过程无菌观念弱、输液PH改变等,通过输液器橡胶多次注入药物导致胶屑掉入液体内,敲玻璃安瓿消毒不彻底或没消毒直接敲开用注射器抽药加入液体瓶内;或用砂轮划开后,由于安瓿负压将玻璃微粒吸入药物液体内。
3、稀释剂选择不妥
临床用血栓通、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中草药针剂,每个厂家制备工艺不同,加上中药成分复杂,提取有效成分和除杂质的工艺不同;其鞣质、淀粉、色素等以胶肽形式存在药液中,输液配伍后出现氧化、PH改变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过敏物质等,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4、热源迭加
尤其静脉输液联合用药多,各种药物致热物质迭加,增加超过阈值的可能,进而发生热原反应。
二、护士配药、输液等因素
1、临床用的基本都是封闭式输液器;但由于输液器的进气过滤装置不良,护士通常会用注射器针头、或输液器针头扎在液体瓶上,增加空气中的细菌和微尘进入液体的概率,造成药物污染引起输液反应。
2、医护人员操作前洗手不彻底、或没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褂或不干净的毛巾擦手。
配药、输液中无菌观念不强。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三查八对”、“一人一管”、“一液一管”,用同一支注射器多组配药,导致医源性致热源输入体内。
配药室或病房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
碘伏浓度低、消毒剂不合格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
或护士操作过程中第一次扎针失败,用一个针头不拔针的情况再次寻找血管,都可能被细菌污染,诱发输液反应。
静脉留置针,配制的肝素封管用,肝素时间久污染也可能诱发输液反应。
3、输液速度诱发输液反应
中国药典规定每公斤人体每小时对内毒素的承受量为5EU,如果输液过程中,护士、病人将液体调的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毒素量超过个体耐受的阈值,尤其危重病人或过敏体质的病人,会引起输液反应的可能。
三、耗材的质量问题
输液器、注射器,放置时间越久,污染率越高。生产过程中切割、摩擦等带入机械微粒也可能成为热原。
四、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
梅雨季节、夏季、冬季,也容易发生输液反应。比如梅雨季节,空气潮湿;六月、七月,气温高,微生物繁殖快;冬季供暖不足,液体温度过量,导致液体与人体温差过大、液体过凉出现输液反应。
五、个体差异
1、病情因素。
输液反应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感染性病人。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入体内增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内毒素。正常人能耐受的液体热原量,到了这类病入身上,由于液体与病入血中内源性热原的迭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
2、体质因素
1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入,是入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这类病入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也相当高。所以,输液反应与个入体质有关。
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鸽子医生赞赏